当前位置:相濡以沫>历史军事>多元三国说> 第40章:董国舅内阁受诏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40章:董国舅内阁受诏(1 / 4)

故事档案:董国舅内阁受诏

档案编号:xxxx-040号

故事发生年月:东汉末年,这一事件通常被视作三国历史变迁中的一个重要节点,与当时的政治局势紧密相连。

主要角色:

汉献帝:东汉末年的皇帝,因年幼和权臣的操控,常处于政治斗争的漩涡中。

董卓:东汉末年权臣,通过废立皇帝等手段掌控朝政,后被吕布所杀。

董承:字伯和,东汉末年官员,汉献帝的岳父,即董国舅。因反对董卓而受诏,参与“衣带诏”事件。

故事背景:东汉末年,朝政腐败,外戚及宦官相继把持朝政,导致社会动荡不安。董卓入京后,废少帝刘辩,立献帝刘协,并自任相国,独揽大权。此时,汉献帝虽为皇帝,实则形同傀儡,朝中大权均被董卓所掌握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一些忠于汉室的官员开始秘密联络,寻求恢复汉室的机会。

故事梗概:

董承作为汉献帝的岳父,深感汉室危在旦夕。在得知董卓的暴政和野心后,他决心反抗。于是,他与一批忠于汉室的官员秘密联络,共同策划推翻董卓的计划。在这个过程中,汉献帝得知了他们的计划,并亲自下诏,将衣带密诏赐给董承,授权他组织力量反抗董卓。

董承在接到密诏后,深感责任重大。他开始积极联络各方势力,准备发动政变。然而,由于董卓的势力庞大,且防备严密,董承等人的计划最终未能成功。但他们的行动却为后来的反董联军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动力。

故事影响与意义:

此事件虽然未能直接推翻董卓的统治,但却为后来的反董联军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动力。它表明了汉室内部仍有忠于皇室的官员存在,他们为了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利益而不惜一切代价。这一事件也激发了更多人的反抗意识,为后来的三国历史奠定了基础。

多元三国说:董国舅内阁风云起,密诏在手剑指奸贼

第一幕:风云暗涌

皇宫深处,一片肃静。月光透过薄云,洒在青石板上,映出斑驳的影子。在这静谧的夜里,董国舅董承却心潮澎湃,无法入眠。

董承,字伯和,乃汉献帝之舅,为人忠直,心怀天下。自董卓入京以来,朝政混乱,汉室衰微,他常怀忧国之心,却苦于无力回天。今夜,他收到了一封密信,信中只有寥寥数语,却如重锤击心:“天下危矣,奸贼当道,望国舅速起,共图大计。”

董承手握密信,眼中闪过一丝坚定。他知道,这封信不是无的放矢,定是朝中忠良之士的呼唤。他缓缓起身,推开窗户,仰望星空,心中默念:“为了大汉江山,为了天下苍生,我董承纵然粉身碎骨,也在所不辞!”

第二幕:内阁密会

次日清晨,董承召集了几位朝中重臣,在自家内阁中密会。这些人都是忠于汉室的志士,他们心怀天下,却苦于无处施展抱负。

内阁之中,气氛凝重。董承率先开口:“诸位,如今奸贼董卓把持朝政,祸乱天下,我等身为汉室之臣,岂能坐视不理?”

众人闻言,纷纷点头称是。其中一人站起身来,正是王允,他沉声道:“国舅所言极是,我等当齐心协力,共除奸贼。”

董承点头,从怀中取出那封密信,递给王允:“王司徒请看,这是昨夜收到的密信。”

王允接过密信,仔细阅读后,眼中闪过一丝惊喜:“好!有了这封密信,我等便可名正言顺地起兵讨伐董卓了。”

众人商议良久,最终决定联合朝中忠良之士,共同起兵讨伐董卓。同时,他们还派出密使前往各地,联络各路英雄豪杰,共同为汉室江山而战。

第三幕:剑指奸贼

在董承等人的号召下,越来越多的忠良之士加入了讨伐董卓的行列。他们组成了一支庞大的联军,浩浩荡荡地向洛阳进发。

这一日,联军抵达洛阳城外。董承身披铠甲,手持长剑,站在阵前,目光如炬。他望着远处的洛阳城,心中充满了决心和信心:“今日,我定要斩除奸贼董卓,还天下一个太平!”

随着董承一声令下,联军如潮水般涌向洛阳城。城内守军虽然勇猛,但在联军的猛烈攻击下,渐渐败下阵来。

董卓得知联军来犯,勃然大怒。他亲自率领精锐骑兵出城迎战,与联军展开了一场激战。然而,此时的董卓已经失去了民心,他的精锐骑兵在联军的英勇抵抗下,渐渐陷入苦战。

就在双方激战正酣之际,董承突然策马冲入敌阵,直奔董卓而去。他手中的长剑闪耀着寒光,所到之处,敌兵纷纷倒下。董卓见状大惊,急忙调转马头,想要逃跑。然而,董承岂会放过这个机会?他紧追不舍,一路杀入敌阵深处。

经过一番激战,董承终于追上了董卓。他挥剑劈下,一道寒光闪过,董卓的头颅便滚落在地。这一刻,整个战场都沸腾了。联军将士们欢呼雀跃,他们知道,他们终于斩除了这个祸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