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相濡以沫>历史军事>晋血山河> 第333章 税制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333章 税制(1 / 2)

9月下旬,秋风送爽,瓜果飘香,田野金黄,丰收的时刻终于到来。

勤劳的农夫全家上阵,挥动镰刀收割着自己辛辛苦苦忙碌了1年的劳动果实。

粟和黍不像水稻,是不能连秸秆1起收割的,通用的收割方法是把谷穗的茎割下来打成捆挑回去,至于秸秆,大可等收割完谷物了再回头处理。土豪1点的会1把火将它烧掉,但大多数人都没这么壕,他们会不辞辛苦的将秸秆割下来晒干,拿去给牛羊作饲料,或者当柴火烧。这是1年中最为繁忙的季节,所有人都在争分夺秒,因为谷物已经成熟了,再在田里耽搁的话,要么被鼠雀祸害清光,要么自己脱落,不管是哪1种都是很大的损失,这是农民无法接受的。

必须尽快将它们收割完毕才能安心!

李睿也跑到军屯去监督屯田兵们抢收粟和黍。

其实也用不着监督,关中人是很勤奋的,压根就用不着大声命令,他们便自动自觉的干活,天蒙蒙亮的便下田,1直到天黑了才带着1身的疲惫回来。真的是太能吃苦耐劳了,难怪古代都喜欢征收关中男子入5,人家最能吃这个苦。

这些屯田兵耕作的田收成都不错,李睿统计了1下,每亩产粟在4斛左右,也就是1百2十公斤左右。这是非常惊人的产量了,全靠土化肥和军马场提供的粪肥堆出来的,不然的话,亩产能有两斛就该偷笑了。

李睿又去了解了1下普通农户的收成,他们今年的收获也很不错,亩产量普遍在两斛以上,不少人甚至可以达到3斛。田里的老农民看着在独轮车上撂成小山的谷穗,不无感激的对李睿说:“多亏大人提供的肥料,否则我等断无可能享受这等丰收!”

李睿摆摆手,说:“都是因为大家辛勤才获得了这样的丰收,跟我有啥关系?继续努力,明年收成会更好。”

农民连连拜谢。

北宫静看着成群结队的农夫挥舞镰刀尽情收割着劳动果实,脸上露出笑容来:“今年收成着实不错啊。”

李睿说:“是啊,是个丰收年。”

北宫静说:“要是年年都能这样丰收,老百姓的日子就好过多了。”

李睿说:“以后收成只会比现在还高。”

北宫静说:“你确实有这样的能耐……对了,税打算怎么收?”

李睿愣了1下:“税怎么收?以前怎么收的现在就怎么收呗。”

北宫静叹气:“如果按以前的赋脱制来收,那农夫这1年又等于白干了。”

李睿问:“怎么说?”

马上就有1位县令跑过来向李睿介绍以前的赋税制度。

赋税这个东西可真是太古老了,历史可以追溯到夏朝去,夏商周3朝的农夫跟奴隶差不多,辛辛苦苦1年,收获上来的谷物还没捂热就得上交了,至于给你留多少,全看奴隶主心情如何。秦朝则收1半,亩产1百斤粟的话有5十斤要拿来交税,除此之外秦人还得徭役,总之很辛苦。汉朝田税轻1点,十5税1,到后来降到3十税1,收获1百斤粮食只要交3斤多就可以了,听起来很不错吧?不错个鬼,田税是轻了,但是各种人头税、财产税、车税、船税、关税、盐税、渔税、假税……多到吓死人,养的牲畜要交税,田里的秸秆也得交税!真正做到了“自古未闻屎有税,而今只剩屁无捐”!

煌煌炎汉军功虽盛,老百姓却苦逼得很。

曹魏时代由于人口流离失所,人头税没法收了,只能废掉,实行租调制,按田计征。理论上平均每亩田每年纳粟4升,然后每户每年再纳绢两匹,绵两斤,就算完事了,不能再以其他名目擅自征税了,当然,徭役还是要服的,跑不掉。西晋也是租调制,并且规定每个男子占田不得超过7十亩,女子不得超过3十亩,然后按照这个理论数字进行征税。每个十6岁到6十岁的丁男要交5十亩田的税,十6岁到6十岁的丁女要交2十5亩田的税;十3到十5岁的未成年人和6十1岁到6十5岁的老人的则要交2十5亩田的税,这1年龄段的女子免交。交多少?大抵是1亩8升,十2斤左右的样子。除此之外还要按户纳绢绵,丁男为户主的每年纳绢3匹,绵3斤,丁女为户主的则减半……当然,徭役还是逃不掉的。

听起来比曹魏时代的严密多了,可是里头有1个大问题:

这套赋税制度只规定了每个人拥有田亩的上限,至于你实际拥有的田地有没有达到这个上限,官府并不关心,反正就是按着这个理论数字来收税了。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田税比曹魏时代增加了1半,户调增加了3分之1,老百姓叫苦不迭。

这还是大家严格按照制度来征税的结果,实际上是根本就不可能的,那帮官吏是什么尿性大家还不清楚?想让他们1切按照规章制度来办事,还不如杀了他们好了。西晋农民实际要交的税远比规定的多得多,逼得老百姓千方百计的逃税,这又反过来加剧了西晋的崩盘。

李睿听完后惊叹:“规定1个理论数字,然后按照那个理论数字进行征税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