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相濡以沫>历史军事>大明:我爷爷是朱元璋> 第一百三十六章:精通史事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一百三十六章:精通史事(1 / 2)

:“宋学士劝我读书,不过是要我明白历史兴替的道理,从而更好的主宰大明王朝。但是呢,从秦汉两晋,但到唐宋元,每一个朝代的分崩离析都是避免不了的。秦朝是第一个大一统王朝,也是第一个且唯一一个靠法家取天下的王朝。以纯粹的理性律法治理,让秦国法度严明,奖惩服众。然而秦朝的灭亡就是没有认清“与时俱进”,在战时和稳定时期,不同的阶段必须采取不同政策,而不能一成不变,墨守成规。”

:“汉朝前期的分封制度缓解了士族与皇家的矛盾,文景之治采取休养生息,让人民得以休整,汉武帝实行“废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,开启了“外儒内法”的统治思想,在执政效率与思想控制之间取得了平衡,这是汉朝国祚较长的重要原因。然而,东汉后期皇帝一个比一个年龄小,小皇帝上台无法亲自执政,就只能依靠老娘,于是“太后摄政”成为常态。”

:“太后如何摄政呢?就只能依靠娘家人,这就导致了东汉的标志之一“外戚干政”,除了外戚以外、宦官、士族、皇族,四方博弈导致了巨大的内耗,而如果一旦打破博弈平衡,则又将导致巨大的灾难。东汉末年“十常侍之乱”以至于群雄并起天下大乱,就是这个原因。”

:“晋朝亡于得w不正,纵观两晋历史,那司马氏世受曹魏皇族厚恩,其结果却是司马昭明示贾充,唆使成济将魏帝曹髦当街杀害,弑君篡位的先河开启以后,这就等于对外释放了一个信号,皇位并非是受命于天,而是谁的拳头硬,谁就可以当皇帝。这样的观念直接影响了后来上千年的历史,也直接导致了晋朝政局不稳,八王之乱闹了几年,造成了多大的影响,宋学士和先生应该知道吧。”

:“紧接着的隋朝亡于狂妄自大,唐朝亡于潘镇割据,宋朝亡于外部强敌,元朝亡于不知变通。”

趁着朱雄英喝水时机,宋濂看着朱元璋说道:“看来圣上所说有些言过其实了,殿下如此精通史事呢。”

朱雄英笑道:“在皇爷爷看来,我呀不去大本堂读书,可不就是不学无术嘛,但是皇爷爷呢,又不知道闲下来时,我也看过不少书的。”

朱元璋问道:“大孙,那你也觉得咱大明国祚会有多久?”

朱雄英深吸一口气说道:“倘若是往后历代帝王,按照您目前制定的各种政策统御天下的话,最长不过一百五十年左右。”

朱元璋一愣,恼怒地说道:“你说要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,竟然如此短命?”

朱雄英脱口说道:“爷爷稍安勿躁,且听孙儿分析。”

朱元璋恢复情绪,朱雄英继续说道:“首先呢,爷爷您要明白一个道理,天下大势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,这是千年来的自然规律,谁也阻挡不了。”

:“然后呢,想要大明国祚绵延不绝,那就需要日后的大明历代帝王,不断的根据当下的情况,不断的调整国策,比如皇爷爷颁布的大明律中,给与宗室非常丰厚的俸禄标准,而且亲王郡王的爵位可以世袭罔替,他们的子孙除了长子继承原有爵位以后,其它儿子还可以降一级受爵。按照这个标准,随着皇爷爷您的子孙数量不断增长,百多年下来,领取俸禄的宗室人数可能有十几万,而宗室俸禄数量到那个时候,就可以达到一个足以把明朝财政吃垮的数字。”

:“当然还有土地集中和兼并的问题,这里呢,我就听到了一个故事,小雪父女一家都是勤劳的庄户人家,原本家里有五亩地、三个壮劳力(父亲、叔叔、表哥),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下,原本是可以衣食无忧的,但最后却落得个家破人亡、父女只能上山开荒的结局。”

:“主要的原因是,一方面,朝廷沉重的徭役,让小雪的叔叔和表哥一死一伤,家里主要劳动力丧失。另一方面,官府税赋格外的重,除了一年两次的正税——即夏季税与秋粮税之外,还有很多其他的苛捐杂税,如人丁丝绢税等。由于交不起苛捐杂税,父女二人只好向当地豪强借高利贷,利滚利之下,最后卖光了田地才勉强还债。”

:“徭役、重税、乡绅,土地兼并将是压在百姓头上的几座大山,让他们没有活路,纵观历朝历代,前期基本上是太平的,繁华的,主要原因是大战以后,人丁减少,土地还可以养活家人,但过上百年呢?土地兼并的问题依旧会出现。”

:“皇爷爷规定“郡王诸子年十五,人赐田十六顷为永业,除其租。”实际上,朝廷赐给藩王的土地数量没有明确规定,而皇爷爷赐勋臣公侯丞相以下庄田,多者百顷,亲王庄田千顷。虽然藩王公候等拥有大量的庄田,但整日享乐的他们,还会不断强占农田,兼并土地,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流离失所。百姓无地可中种自然沦为流民,只要有人煽动,那么造反是迟早的事情。”

:“还有军户制度,现在看没有问题,但长久下去,也会出现问题,还有财政制度的变通等等,当然以上这些都是主因。但我觉得,上述问题都在皇帝和官僚的治理调和之下,第一位的还是君臣间的密切协作程度,在皇权永恒的前提下,官僚系统的高效和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